小学语文经典国学知识:名家.doc
2019年小学语文经典国学知识:名家
名家称呼由来
名家其中心论题是所谓名(概念)和实(存在)的逻辑关系问题,所以称名家,也称辩者、察士。
《汉书·艺文志》载: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鈲鋠析乱而已。
名家的代表人物
春秋末,郑国大夫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刘向序《邓析书》)为名家先驱。战国时名家人物有尹文、田巴、桓团等人,但不是主要代表。
足以代表名家的有两位,一位是惠施(约公元前370年前310年),战国时期的宋国人,与庄子同一时代,并且两人既是好友又是论敌。庄周在《庄子》一书中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惠子是学问渊博的学者。
另一位是公孙龙(约公元前325前250年),赵国人。生平事迹不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太史公认为,公孙龙是孔子的弟子,字子石,楚人或卫人。据说公孙龙游说各国,与人论辩,经常获胜,而庄子评论说: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不过可能也输过一次了,五行学家邹衍来到赵国和公孙龙辩了很长时间,最后公孙龙理屈词穷。
惠子和公孙龙分别代表名家的两个基本派别,前者倾向于合万物之异(合异同),后者倾向于离万物之同(离坚)。
名家的政治主张
在政治上,惠子提出去尊,但是具体内容并没有留传下来,应该是意味着人与人之见的平等。这种去尊的平等观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惠子和公孙龙还提出了偃兵,反对用暴力统一天下。
名家的著作
惠子其作已失,《汉书·艺文志》有《惠子》一篇也失。现仅有只字片语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
公孙龙有14篇著作留世,但在唐时已散失了一大半,如今可能只《公孙龙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