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学生》为小学低年级的心理健康课,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们尽快的适应小学生活,并且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融入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本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精心的设计了本节课。课堂中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们的心理感受。通过种种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在主观上接受自己新的身份,并且为之努力。
让一年级的学生在情感上认识到自己的新角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本节课上课伊始我就以“击鼓传花”这个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来引导学生交流,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气氛,教师以亲切的话语与刚入学的小学生交流,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同时通过了解自己的校园和学习环境,与幼儿园是不一样的。师生共唱上学歌。以读儿歌、唱儿歌、板画心情脸谱的形式来体验爱学校、爱学习的情感。
“背起书包上学去”对每一名小学生来说都是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新的生活开始了,新的任务也到来了。作为一名小学生,他要慢慢学会料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更大的自主性,本课通过活动和儿歌,帮助一年级小学生更了解、更喜欢自己现在的角色和生活。结合“一年级和幼儿园有什么不一样?”“你应该怎样做?”的谈话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养成教育,使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对学生进行正面和反面的教育。学生的情感在活动中升华。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而言,直观的影音资料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节课我播放了学生们开学第一天报道的照片、任课教师的录像及一年级新生心心的录音。学生们对此兴趣很大,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通过观察第一天报道的照片,引发学生讨论第一天入学的心情;播放任课教师录像及时的消除了孩子们对教师的紧张害怕心理;一年级新生心心的话语更是激发学生们努力做个好学生。
本节课我共设计了“幼儿园和小学生活的不同、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的行为对比及引申到自身的对比”。学生们通过比较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为今后努力指明了方向。
本节课在学生们认识到自己新的社会角色并且愿意为之努力后,我出示了拓展资源《铁杵磨针》的故事,引导学生们从故事中体会铁杵磨针的过程就像我们学习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有吃苦的精神、必须要懂得坚持。这种形式的交流体会比教师的强行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设计的板书为一个大笑脸,笑脸中眉毛、鼻子、嘴巴处分别板贴上“快乐、自豪、认识自我、懂得坚持”等关键词。希望学生们永远都能快乐,也希望同学们以快乐的心态面对今后生活中的每一天。学生们对于这样个性化的板书很是喜欢,这样的板书设计无疑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们在欣赏的同时强化了记忆。我相信这个大大的笑脸和这几个别具特色的关键字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里。
在本节课结束后,我又一次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想看看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期中百分之百的同学表明喜欢这节课,百分之九十八的同学表明喜欢上学,百分之九十五的同学明白今后应该怎样做。从调查问卷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本节课的不足:
一、虽然课堂上我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但仍有个别学生是我没有顾及到的,那么这些学生的很多心理讯息我就不能第一时间的捕捉到,也就不能很好的疏通、帮助他们。
二、低年级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本节课我注重学生们的心理感受,但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个别约束力差的同学仅仅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并没能够很好的得到教育。
三、教师自身的反应能力还有待提高。很多情况下教师的评价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情绪。
总之,这节课我在摸索中前行,有很多的不足和遗憾。这也正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在不久前参加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听了两节一年级的课例:《认识人民币》、《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因为现在教一年级的缘故,所以特别关注课堂上一年级孩子的表现。其中,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我留下深刻印象,现列举一二。
在《认识人民币》中:
师:刚才她是怎么认人民币的?
生:先看一个数学的字,再看一个语文的字。
当时,听课的老师都笑了。是啊,怎样认识人民币的面值,似乎不是很能表达清楚的话题,但是,这个学生用“数学的字”形象地代替了“阿拉伯数字”的说法;用“语文的字”代替了“汉字”的说法,用儿童的语言征服了儿童。此学生一定没有“遣词造句”的功力,这样的说法透过童眼,出乎童心,是他们理解认识事物时的天然之情。又有哪个教者能说得像她这般童趣并理直气壮?!
一年级的孩子“情”是天性,“趣”是自然,但切莫以为他们只有情趣,透过他们的发言,你会发觉他们同样拥有自觉的“理性”。
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中:
学生将从立体图形上描画出的长方形和圆形进行展示。
师:我这儿有两幅学生的作品,你有什么建议?
生:长方形的边应该是直直的,圆的边应该是光溜溜的。
师:我刚才在下面发现有一个小朋友画得很漂亮,我们一起来看看。
(展示该学生作品)。
师:怎么样?(热情地)。
生:好多了!
注意,学生并没有顺着老师的意思说“很漂亮”,而是回答“好多了”!
为什么他们只说“好多了”,而不说“很漂亮”呢?学生可是有理有据的——“因为他画的那个圆的接缝处还稍有缝隙”。“好多了”,短短的三个字,智慧而辩证:“跟上一幅展示的作品相比,是变好了;但这幅作品也存在自身缺点,所以不能说成很漂亮。”这么点小的孩子,没有被老师热情的语言“蛊惑”,而是自觉选择了理智的回答。多么难能!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所学校、一个教者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主张的倾向,会使学生走向不同的精彩。我观摩的课堂上,学生这样敢于和善于“表达”,让我们听者在不经意间收获了精彩的瞬间。但是,真正的收获还是属于学生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情理和谐的发展下去,学生的思维会生长得更加蓬勃!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习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提醒学生把老师的问题听完整再举手回答问题,听别人说话要仔细)。
生:一个小男孩。
师:用“图片中画了……”的句式来说完整。
生:图片中画了一个小男孩背着书包。
师:嗯,观察真仔细,那他背着书包要干什么呢?
生:上学!
师:对,真好,小朋友们真聪明,一看就看出来了。途中的小男孩叫明明,他和你们一样也是第一天上学,和你们一样他也是一个——小学生。
师媒体出示:“小学生”
师:看老师的口型,听清楚老师怎么读。(指名读)。
生:小学生。
(开火车)。
师正音,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师:全班齐读,要求干脆、不拖音。
这节课的活动设计符合小孩的特性及一年级学生刚入学的情形,更符合现实情况,各个环节也比较合理且轻松自然。
学生对“幼儿园和小学有什么不同”这一环节产生很大的兴趣,觉得自己现在的身份和幼儿园有了很大的不同,从而感到作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我以“喜羊羊”这个孩子们喜欢的动画人物为主人公来引导学生交流,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气氛,教师以亲切的话语与刚入学的小学生交流,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同时通过了解自己的校园和学习环境,与幼儿园是不一样的。
师生共唱上学歌。以读儿歌、唱儿歌、认识课程表的形式来体验爱学校、爱学习的情感。听听说说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简单的一句“我是小学生”对每一名小学生来说都是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新的生活开始了,新的任务也到来了。学生们能够很自然地体会出这一角色转变带给自己的自豪感,所以让学生带感情朗读时,他们都很大声,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一名小学生,他要慢慢学会料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更大的自主性,本课通过活动和儿歌,帮助一年级小学生更了解、更喜欢自己现在的角色和生活。结合“一年级和幼儿园有什么不一样?”“你应该怎样做?”的谈话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养成教育,使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对学生进行正面和反面的教育。
在问及“一年级和幼儿园有何不同”时,孩子们都积极举手发言,从校园环境到上课方式到食堂饭菜,各个方面都有提及,充分证明了一年级孩子的思想是天马行空、创意无限的。
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但是做的不够的地方是:
1、“学生”的“生”字,翘舌音没有到位。
2、看图说话设计不好,引导不够,应先出示两人问好图,请两名学生示范表演,再出示三人问好图。最后总结,和别人一样的时候可以用“也”字,三个人以上一样的时候可以用“我们、都”。
在讲授此课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的情感体验去谈,效果较好。
例:“我在草帽下笑着,我等待着它落在我尖尖的草帽上”,引导学生想象“我为什么要微笑”,“我在等待时会想些什么呢?”这个问题继续发挥学生的想象,学生说:“小蜻蜓,你飞过来吧,和我玩吧,我们一起做游戏。”“别害怕,我不会伤害你,我很喜欢你,我们可以做朋友”等等,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结合学生生活:“你有没有象这样的等待过,你当时是什么心情?”让学生联系生活再去体验,体会着去读,通过自由读,单个读,齐读,在读中感悟,教师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此时此刻,你们想不想和小蜻蜓亲近亲近,那我们把它叫下来吧!让它飞下来,和我们玩一玩。”此刻的学生已经完全融入其中,带着感受配上优美的音乐,再去读文。情因感而生,这种情感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在一步步由浅入深的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心与文中的“我”越来越贴近,直至完全相融,此刻的学生已经不是在读,而是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去表达,程度的感受读书的快乐享受语文的快乐。
第一册课文《阳光》是一篇笔调优美的文章。读起来让人不禁沉浸其中。课文的最后一句是“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在充分读课文之后,我问:你觉得什么是最宝贵?丛昊楠:宝石;于异程:水和空气;邹晓康:生命;刘知易:快乐……感觉教学真是一件快乐的事,孩子在不经意间给你的感动,会久久萦绕在心间,告诉我为人师的快乐。
从课堂教学来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较好,基本达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通过前后桌四位同学共同讨论,太阳的作用。
2、图文结合,深化主题。先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独立地认真观察图画,再读课文,说说“田里的禾苗有了阳光,它会变得怎么样?山上的小枝有了阳光,它会变得怎样?”通过看和读,让学生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