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知识点——第五讲:生活习俗大礼仪--昏冠之礼.doc
传统文化知识点第五讲:生活习俗大礼仪--昏冠之礼
各位家长们、同学们,大家好!
接下来就进入传统文化的第五讲:生活习俗大礼仪--昏冠之礼
昏冠之礼
昏冠礼,是指婚礼和冠礼两种,这是人生礼仪中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主要就简要介绍一下人生中比较重要的诞生礼、冠礼和婚礼。
(一)诞生礼
诞生礼,顾名思义就是婴儿出生的礼节,在婴儿出生之后,便要陆续为他举行三朝、满月、周岁等仪式表示庆贺。
三朝这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请产婆到家替婴儿洗澡,所以又称三朝洗儿。据说,这样可以洗去婴儿从前世带来的污垢晦气,使之大吉大利,平平安安。
产妇分娩后一个月内不出门,称为坐月子。满月了,婴儿已经适应了周围环境,家人又要举行仪式为其庆贺,称为满月,又称 出月、弥月周岁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日,在这一天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叫做抓周。在桌子上陈列各种玩具,让孩子任意抓取,抓到什么即表示孩子可能会有的旨趣、性情,甚至是前途。
(二)冠礼和笄礼
男子未成年时,不戴冠,成人以后可以戴冠,这之间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做冠礼。《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
《礼记?内则》说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女子十五岁加笄礼,笄礼是女子的成人礼。
(三)婚礼
婚礼习俗,《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指昬(hūn),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在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民族,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后来当昏在加上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便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1、看亲婚前礼中的看亲指的是相亲的日子。由媒人预定好通知男女双方的,双方都要做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女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些礼品;女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是用各种暗示表达出来。很多地方都是男方在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男方倒一杯热茶,小伙子如果中意姑娘,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女方父母和姑娘一起商量,如果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如果不同意,就由男方告辞回家,有些父母甚至请媒人把带来的见面礼也拿走。
2、过礼相亲成功以后要履行定亲手续,也就是过礼。我国古代有三书六礼之说相亲成功以后要履行定亲手续,也就是过礼。我国古代有三书六礼之说。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就是媒人了。我国古代有月老之称,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韦固好厅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可见人们对媒人的敬畏。
一切准备就绪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婚礼仪式。
3、婚礼仪式
婚礼中也有很多习俗,比如安床、上头、红盖头、撑红伞、哭嫁、迎亲、出门、拜堂、闹洞房、归宁。相传在先秦时已有这样的习俗。归宁,就是回娘家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在古时,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如果女子要夫家是离娘家很远的话,所谓出嫁从夫,女子到夫家后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