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童趣》同步测试题.doc
七年级上册第5课《童趣》同步测试题
一、作者简介:
沈复(1763年—?1825年),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著《浮生六记》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共六卷,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生字
童稚( )藐小( )徐喷( )怡然( )鹤唳( )蹲身( )为壑( )虾蟆( )
三、词语、句子
1.词类活用
⑴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
⑵夏蚊成雷。雷:
2.一词多义:
⑴日: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吾日三省吾身( )
⑵之:使之冲烟而飞鸣。( )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驱之别院。( ) 观之,兴正浓。( ) 见藐小之物。( ) 为之怡然称快。( ) 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⑶其:必细察其纹理。( ) 蹲其身,使与台齐。( )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使其冲烟飞鸣。( )
⑷观:作青云白鹤观。( )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观之,兴正浓。( )
⑸为:项为之强。(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以丛草为林( )凹者为壑( )
⑹以: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徐喷以烟。( )
⑺故:故时有物外之趣。( ) 故人西辞黄楼( ) 温故而知新。( )
⑻时:故时有物外之趣。( )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
⑼而:⑴拔山倒树而来( )⑵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3.古今异义
⑴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纹理:古义: 今义:
⑵徐喷以烟。徐:古义: 今义:
⑶作青云白鹤观。观:古义: 今义:
4.通假字: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通“ ” 意思是:
5.特殊句式
⑴倒装句: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⑵省略句:⑴(余)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⑵蹲其身,使(之)与台齐。⑶(余)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⑷一日,(余)见二虫斗草间。⑸(余)怡然自得。
⑶被动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⑷判断句:盖一癞虾蟆。
6. 句子的朗读节奏。
例句:⑴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⑵使之/冲烟/而飞呜,作/青云·白鹤/观。 (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⑴ 见/ 藐小之物/ 必/ 细察其纹理,故/ 时有/ 物外之趣。
⑵私/ 拟作/ 群鹤舞于空中。 ⑶心之所向,则/ 或千或百,果然/ 鹤也。
⑷昂首/ 观之,项/ 为之强。 ⑸作/ 青云白鹤/ 观。
⑹果如/ 鹤唳云端,为之/ 怡然称快。 ⑺蹲其身,使/ 与台齐。
⑻ 见/ 二虫斗草间。 ⑼盖/ 一癞蛤蟆。
7. 解释下列词语
⑴稚: ⑵张目: ⑶秋毫: ⑷藐:
⑸物外: ⑹项: ⑺强: ⑻素帐:
⑼徐: ⑽唳: ⑾怡然自得: ⑿细:
⒀兴: ⒁方:
8.解释出自本课的成语:
⑴明察秋毫:
⑵怡然自得:
⑶庞然大物:
⑷夏蚊成雷:
⑸物外之趣: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必细察其纹理”这句话中的“其”指代什么?
2.翻译句子。
⑴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⑵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⑶故时有物外之趣。
⑷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⑸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⑹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文章生动叙述了作者从小善于 周围 的事物,并且富于
而体味到的 。
4.文章生动叙述了作者幼年生活中的那些趣事?
5.作者幼年“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二)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项为之强 ②徐喷以烟
③鹤唳云端 ④鞭数十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文:
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3.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揣摩:
4.本文的物外之趣有哪些?它们源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
我的概括:
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我的看法:
②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