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5 16:01:23)
分类: 精品课堂四下
童心 童声 童趣
——人教版四年下册《麦哨》实录及点评
执教: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小学特级教师
虞大明 点评:福建省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
陈宝铝
一、揭示课题,抛出话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作者陈益一起去乡村走一走。我们一起来学习24课,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需要我们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发现。预习过课文的请举手。认为自己是预习高手的请举手。(生举手)今天这堂课我们就重点聊聊预习好不好?
师:话题一——预习的时候已经将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的请举手。(生举手)拿起笔来,在课题的上方给自己打上一个五角星。标上自然段的序号,会方便阅读
师:话题二——预习的时候已经把这篇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请举手。(生举手)再打上一个五角星。这是读好一篇文章的基础
师:话题三——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麦哨,预习的时候你已经想办法了解麦哨是什么玩意儿的请举手。(生部分举手)拿起笔来,打上两颗五角星。虽然不知道麦哨是什么,但是已经把它变成问题,在课题上边打上问号的,请举手。(生部分举手)也请打上一颗五角星。预习的时候,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学会打上问号,然后想方设法把这个问号变成句号和感叹号。这就是会预习,会学习。谁来说说看,什么叫麦哨?
生:(①麦哨就是一段麦穗儿;②麦哨是麦秆做的哨子)师:到底哪种说法正确?
师:麦哨就是麦秆做的哨子。到底对不对呢?请看大屏幕
(课件呈现:麦哨,麦秆做的哨子,将麦秆儿截断,削孔,能吹出清脆、悠扬的声音)
师:想见一见麦哨的庐山真面目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麦哨图片)这就是麦哨,有点儿像什么?
生:笛子
师:只不过比笛子要细一点儿,要少很多孔。麦哨可是乡村孩子都会做都爱吹的小玩意儿。(课件出示图片:小孩子在做麦哨)你瞧,这个小男孩就在做麦哨
【点评:以聊天的方式,引入新课,使一开课就显得轻松、愉悦。围绕话题检查预习情况,着眼的是预习能力的形成,而让孩子自画五角星,自我评价,更体现了自主学习。】
二、概览文本,初知大意 师:你们不愧是预习高手。我们继续交流话题四——预习的时候已经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请举手。(部分举手)请打上两颗五角星。谁能说说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 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乡村孩子美好、快乐的生活
师:每一篇略读课文之前都有一段这样的文字(课件出示“略读提示”),这叫什么?
师:导读提示里边,哪个短语其实就在提示我们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 生:主人描写的乡村生活多么富有情趣
师:这句话是对前面这篇文章的总结。继续看,哪一句话里面的哪一个短语提示了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
生:孩子的生活
师:(课件中红线划出“孩子的生活”)这个短语就在提示我们即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孩子们,我们在学习略读课文的时候要学会关注导读提示
师:根据你们的预习,你们觉得哪个词语来形容乡村孩子的生活,比较合适? 生:(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丰富多彩、快乐)师:你们真会阅读。如果让你们选择一个词,你们会选哪个? 生:快乐。(师板书:快乐)师:《麦哨》这篇课文就是想告诉读者乡村孩子的生活是快乐的。你们对这样快乐的乡村生活向往吗?
生:(向往、非常向往)
【点评:引导学生抓导读提示,整体感知课文,利落、干脆,一是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二是注重了方法的指导。】
师:不要说你们小孩儿了,就连虞老师这样的大人对这样的生活也特别特别向往。想体验一下这样的生活吗?(生:想)
师:老师认为,想体验这样的快乐生活,咱们必须得弄明白这篇文章当中写到乡村孩子的哪些活动。拿起笔来,请用圈关键词的方法去梳理梳理课文写了乡村孩子的哪些活动。(生读课文,圈画,教师巡视、指导)
师:课文中写到孩子们的哪些活动? 生1:吹麦哨
师(板书:吹麦哨):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吹麦哨?
生1:
一、二自然段和七、八自然段。(师板书:1、2、7、8)师:开头两个自然段,结尾两个自然段都写了吹麦哨,这叫什么? 生2:首尾呼应
师:真厉害,这就叫首尾呼应!继续交流。生3:割草(师板书:割草)生3:采集茅茅针
师(板书:采集茅茅针):哪个自然段写到的? 生3:第6自然段(师板书“6”)
生3:第五自然段写到了翻跟头、竖蜻蜓、摔跤。(师板书)
师:你们真会读书。都圈下关键词了吧!你们是怎么圈“吹麦哨”的?文中有这三个字吗?
生4:第八自然段有“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
师 :第八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里边儿有“吹麦哨”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是挨在一起的吗?
生4:不是
师:那怎么圈啊? 生4:我先圈“吹”,然后再圈“麦哨”,最后用一条线将两个圈连起来。师:嗯,这个办法不错,值得推广。跟他一样圈的孩子请举手? 【点评:让学生用圈关键词的方法去梳理课文所写的乡村孩子的活动,指导细致到位!】
三、聚焦重点,尽享快乐 师:我们继续聊预习,话题五——预习的时候已经在你比较喜欢的内容旁边做上记号的请举手(举手者寥寥)。不多,有点遗憾。我想要是谁能在比较喜欢的部分旁边做上记号的,我奖励他三颗五角星。谁知道虞老师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生:学习提示上有这个要求
师:你眼睛真亮。请大家关注导读提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再对同学说说喜欢的理由”,导读提示当中写得明明白白。孩子们,今后咱们在预习略读课文的时候,如果导读提示当中布置了非常清楚的任务和要求,我们也要试着先去思考思考,这就是会预习。刚才举手的孩子打上三颗五角星。其他孩子,请你快速默读课文,在喜欢的内容旁做上记号
师:都做出选择了,我们来统计一下。喜欢吹麦哨的请举手(一位学生举手)师:喜欢割草的请举手(四位学生举手)师:喜欢翻跟头的请举手(没有学生举手)师:喜欢竖蜻蜓的请举手(三位学生举手)师:喜欢摔跤的请举手(两位学生举手)
师:喜欢采集茅茅针的请举手(许多同学举手)
【点评:还是紧扣导读提示进行教学,让学生谈自己最喜欢的部分,也再次体现生本理念。】
师:哇,最受大家喜爱的是“采集茅茅针”这部分内容。那接下来该干嘛了? 生:对同学说说喜欢的理由。师:没错,导读提示中有这样的要求。不过,首先得把你喜欢的理由找出来。请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寻找你喜欢的原因,找到以后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生自主阅读画找——同伴交流)
师:好,喜欢采集茅茅针的孩子最多,我们就先来关注描写采集茅茅针的第六自然段。(课件呈现第六自然段)说来听听,为什么喜欢采集茅茅针
生:因为这段有非常多的细致的描写。师:哪个地方描写得特别细致? 生:描写怎么吃茅茅针
师:把怎么吃茅茅针写得特别清楚是不是?还写到了什么?你说。生:写到了茅茅针的样子
师:你们很会发现,这段话先写到了茅茅针的样子(出示图片),这就是茅茅针,这句话写的就是茅茅针的样子,我们一起读。(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师:这段话先写了茅茅针的样子,接着写到了茅茅针是怎么吃的。那茅茅针是怎么吃的?能不能把相关的动作圈下来。(出示段落,学生自己圈画)
师:有哪些动作,我们一起把这些动作说出来。第一个是——剥开,第二个是——抽出,第三个是——嚼嚼,还有一个是——吮吮。你看,作者在描写采集茅茅针这个内容的时候,先写了茅茅针的样子,再抓住动作把怎么吃茅茅针写的非常清楚。采集茅茅针快乐吗?我相信你们之所以喜欢采集茅茅针那是因为吃茅茅针很快乐对不对?快乐在哪里? 生:剥开,抽出,比较有成就感。味道也不错,有点馋了
师:哈哈,你馋了啊。他说很好吃,哪个词语让你感觉到很好吃? 生:甘甜清凉
师:所以咱们也得把这个词圈下来。茅茅针的味道是甘甜清凉、直沁肺腑,他馋了。跟他一样馋了的孩子请举手。都馋了,那怎么办呢?现在是深秋,茅茅针一般在夏天有,怎么办?我还真找到了跟茅茅针差不多的东西,想不想吃?
生(兴奋):想!师(拿出棒棒糖)生:啊?棒棒糖!
师:这可不是普通的棒棒糖,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的,这棒棒糖就是用茅针做的,叫茅针棒棒糖。想吃的举手(小手如林)。没那么容易!这样,待会儿虞老师来读怎么尝茅茅针的句子,谁要是能把这些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就可以得到一颗棒棒糖。而且还能在课堂上把它剥开,然后吮吮,最好能把别人的口水都引诱出来。谁想来试试?(生情绪激昂,纷纷举手)
师:刚才他先说馋的,请他先来。请你面对学习伙伴,准备开始。“剥开叶片,将毛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儿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生做动作)其他动作模拟得不错,能把“直沁肺腑”再模拟一次吗?(生模拟“直沁肺腑”)这回模拟得不错。来,这颗棒棒糖是你的了,剥开它在座位上尽情地吮吧。(生大笑)
师:谁还想来试试?(生更加兴奋,纷纷举手)
师:就请你吧!(师读句子,生动作模拟,很形象生动)这甘甜清凉的味道把他美得手舞足蹈。(给生棒棒糖)这件事情体现了乡村孩子生活的快乐,而且作者又写得非常清楚,所以你们非常喜欢,是不是?你们很有眼光
【点评:把棒棒糖带进课堂,用它替代茅茅针,乍看,似乎与课改初期司空见惯并已被人们所抛弃的做法没有两样,但细思之,这实是本课设计的妙笔之一。因为此举的落脚点在于学习语言,着力于让学生形象地感悟“剥开”“抽出”“嚼嚼”“吮吮”等词语;更为重要的是,所创设的情境还原了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场景,使得学生沉浸在乡村快乐之中。】
师:我记得喜欢“吹麦哨”的只有一个孩子,是哪个孩子?请起立。我非常喜欢吹麦哨这个部分。(与该生握手)我跟你所见略同。你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吹麦哨?
生:我是因为第八自然段说:“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它传得很远很远,说明它很好听,所以我很喜欢
师:她读出了麦哨很好听。我也觉得麦哨很动听。你们若不相信,到文章里去圈一圈,有很多形容麦哨声音的词语,马上把圈全出来。(生圈画词语)
师:交流一下,是怎么样的麦哨? 生1:欢快柔美的麦哨。生2:忽高忽低的麦哨。生3:此起彼落的麦哨。生4:你呼我应的麦哨
师:如此悦耳动听的麦哨,想不想亲自吹吹麦哨?
师:会吹吗?其实,我们可以根据哪几个自然段来吹? 生:1和7
师:那谁能吹一吹? 生:呜卟,呜卟,呜——
师:火车来喽!麦哨的声音可不是这样的。(师指名另一生吹)
师:火车又来喽!想想,这个省略号只省略了一个“呜”字吗?明白没有?谁会吹?
生:呜卟,呜卟、呜卟
师:三声不够,继续。你只要气足够长,一直吹,会吗?来。(生连吹)师:你真会吹!谁知道他为什么要不停地吹?
生:因为后面还有个省略号,省略了相同的麦哨声
师:没错!我小时候吹过麦哨,我所吹的麦哨声可不止这一种强调,请看。课件呈现:
麦哨①:“呜——卟,呜——卟,??” 麦哨②:“呜卟——,呜卟——,??”
麦哨③:“呜——卟——,呜——卟——,??”
师:接下来我将吹响其中的一支麦哨,你们待会儿用手指头告诉我,我吹的是哪一种,好不好?请注意,我开始吹了
师:呜——卟,呜——卟,呜——卟,呜——卟,呜——卟??;来,一起用手指头表示一下虞老师刚才吹的是哪一支麦哨?(生举手势2)
师:为什么是第一支?
生:因为麦哨一中“呜”字后面有个破折号,表示声音要延长一点。师:哇,连破折号都认识。太厉害了!那谁能吹其他两支麦哨。(生吹麦哨)师:吹麦哨快乐吗? 生:快乐
师:通过刚才吹麦哨,我相信同学们一定学会了一个知识,咱们今后在写作文的时候,如果在描写声音的时候,能够准确地用好标点可以让我们把这个声音写得特别清楚,特别生动。通过刚才的学习,也喜欢吹麦哨的请举手。(小手如林)我说嘛,吹麦哨挺有意思,挺好玩的
【点评:这是本课又一高潮所在。抓住象声词“呜卟”让学生模仿麦哨的声音,训练阅读,很有情趣。尤其是出示三种不同的麦哨声,让学生在变化形式吹麦哨中朗读,课堂上更是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象声词当然不是事物原声的真实再现,但教者“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借它来引导学生体会标点在表达上的作用,训练破折号的朗读技巧。这样就将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表达和运用无形地融入快乐的体验中。】
四、拓展阅读,感受独特
师:学到现在,我们都明白了,“吹麦哨”和“采集茅茅针”能体现乡村孩子生活的快乐,所以作者写得很清楚,我们很喜欢。那我就纳闷了——割草难道不快乐吗?翻跟头难道不快乐吗?竖蜻蜓难道不快乐吗?摔跤难道不快乐吗?作者为什么只把吹麦哨和采集茅茅针写得特别清楚,而其他的活动写得很简单?
生1:因为课文的题目是麦哨。吹麦哨当然要写清楚。师:有道理,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2:这两个活动有乡村特色,而其他活动我们城里孩子也能做的
师:你太厉害了!我们是城里孩子,你想翻跟头,你就能翻;你想摔跤就能摔;你想竖蜻蜓就能竖。但是,如果你们想吹麦哨和采集茅茅针,能实现吗?
生(异口同声):不能。师:虽然所有的事情都能体现快乐,但是吹麦哨和采集茅茅针,这是乡村孩子所特有的生活,能体现乡村孩子特有的快乐。这样独特的活动和事情,一定要写清楚
【点评:寻根问底,细究文本内容详略的原因——独特的活动和事情,一定要写清楚。这就有助于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认识作者处理材料的用意,累积写作知识。】
师:其实很多善写文章的人,都会把最独特的事情写得最清楚。在这册语文书的后面有一篇选学课文叫《可爱的草塘》,作者为了体现北大荒生活的无穷乐趣,两件事情写得特别清楚,想不想欣赏一下?
【课件呈现第一件事情】
冬天更好玩啦!穿得像个棉花包似的,戴上皮帽子、皮手套,提着根棍子到草塘里去逮野鸡。天气越冷越好,冻得野鸡连眼睛也睁不开。它冷极了就把头往雪地里扎,你走到它跟前,像拔萝卜似的,一下子就把它拔出来了
师:请快速浏览。如果你能圈准三个关键字来表示这件事情,那就说明你已经了解这件事情独特在哪儿了
生:逮野鸡
师:能圈出“逮野鸡”,已经很有水平了。如果把“逮”换一个字,会更有特色
生(恍然大悟):拔野鸡。(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圈字拉线的方法)师:没错,有意思吗?见过拔萝卜吗?有一首叫《拔萝卜》的儿歌的会不会唱?那我教你们(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
师:在北大荒,到了冬天,孩子们不唱《拔萝卜》,他们唱什么?(生:拔野鸡)我们一起来哼哼《拔野鸡》。(师生哼唱根据《拔萝卜》改编的《拔野鸡》儿歌)
师:还有一件事情,特别长,学会默读,快速读,找出两个关键字。【课件呈现】
往前没走多远,就听到小丽喊:“快来呀,姐夫。”我跑到跟前,扒开草丛一看,是个不大的水泡子,水面上波光粼粼,仔细一看,挤挤挨挨的都是鱼。我
......试读结束,免费注册后点击这里下载完整电子版(2023年虞大明名师课堂实录 虞大明在柏林(模板五篇).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