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开始看《松下幸之助自传》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去看的,看完之后有很多收获,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学习都得到了一些启示,下面就从这三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成功的秘籍或许很多,但诚信一定是排在前面的,做生意最怕的就是信用,一旦信用不好被拉入黑名单就难再立脚了。100次试验做出的电池灯缺因为“特殊”而销不出去,不是因为松下先生的诚信的话就真的失败了,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都是成功的必经之路。聪明人总是会想办法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工作量,松下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品质比人家号,价钱比人家便宜”,具备这样的条件就为销售奠定了基础,而销售靠的是诚信,在销售遇到瓶颈时是松下先生的信誉与真诚打开了成功之道。创意是卖点,价格是竞争力;高效利用有限资源是制胜法宝,业务能力强是晋升的最强硬核。遇到同行竞争时也是合理分析,“做一点改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且适合自己的道路。
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稳中求胜,要看准时机再出手,要随时就位蓄势待发。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接受别人建议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做决定难免考虑不周,多人的话即使不是头脑大爆发也可以考虑相对成熟。松下先生看人很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没有人是不需要认同感的,只要你给到足够的.信任,那么这个人才会有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一心一意为其办事。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不是想着裁员,而是想着鼓舞员工的志气一起度过难关,从最开始自我发展考虑到国家的发展,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从私心转到大公无私,不仅发展了自己公司的业务,也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松下先生的成功,管理、经营之道是有很大帮助的,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集中全员的智慧那将是不可思议的。松下先生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是下了功夫的,根据长期人才培养计划开设了各种综合性的系统研修、教育讲座等。松下先生认为,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人才的鉴别不能只看外表,人才效应不能急功近利,领导者不能操之过急,要脚踏实地。最后一点就是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能急躁,要考虑后果,不能妄下定论,最后很油可能因为自己的一个错误决定而导致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
上学的时候,朋友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当时只是觉得这话很对,但并不能体会其中真意,生活不会总是艰难的,只要保持初心,一路向前,幸福就会向你招手。现在这个时代没有战乱,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没有理由不积极向上的生活。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按照现在的生活方式,到死也好不了。向我看齐吧。我不大好意思开口,你的欲望太深。
又要事业发达,又要钱,又爱名誉,又想服务社会,又希望员工高兴,又想游山玩水,又想身体健康……这样继续下去,失眠是不会好的。就是不全部丢掉,也该有所节制才好啊!”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我们太累了就要学会取舍,有欲望固然是好的,但是欲望过多,身体也是吃不消的。松下先生的为人处世也是令人惊叹的,真诚对待别人,别人才会真诚的对待你。
“凡事要由易入难这是常识,也是成功之路。”还是那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松下先生9岁就辍学当学徒,但仍然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成为了“经营之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干一行爱一行,不管从事怎样的职业一定要热爱它,并且专注于它,不以善小而不为,成功都是从小事开始积累的。持之以恒,也是松下先生的一个高尚品格,任何事情只要是正确的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就算到最后没有实质上的收获,但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上也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读完这本书收获颇多,平凡的人创造不平凡的人生,诚信做人,用心做事。
春节放假期间阅读了《松下幸之助自传》,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看到松下是如何从一个小作坊一步步蜕变为庞大的松下商业帝国。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触还是挺大的,从几件事情上谈一谈我的感受。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再大的事业也是从点滴的小事做起。松下先生刚成立公司的时候只是一个生产改良的电灯插座的3人小作坊,估计谁也没想过松下能成为今天世界级的500强企业,所以不要瞧不起“小事业”,只要未来方向是对的,小事业也会变成大生意。
这本书给我的第二点感受是既要意志坚定也要顺势而为。松下的小作坊刚成立之初做的是电灯插座的生意,没想到这个插座卖得不好,成立4个多月还没怎么赚钱,松下手头拮据不得不把自己和夫人的衣服送到了当铺。一般人意志稍微薄弱的估计早就掉头转向继续回去当技术员了,工作轻松拿钱又多。
可松下先生没有这么干,他认为自己的工作有前途,坚持做。这是松下先生的坚持,认准是有前途的就意志坚定地做下去,看来我们做选择的时候还是要站在希望和未来的一边啊。就在小作坊半死不活的到了年关的时候意外接到了某电器商会的定做1000个电风扇底盘的订单,救活了自己的生意。如果只抱着只做插座的执念恐怕早就完蛋了,这也是现在很多创业者应该注意的,只要大方向不变,活下去才是首先要考虑的这就是顺势而为。
第三个感触是松下先生对商品定价的看法:松下先生对某些公司为了拓展销路所采取的手段——不论成本多少,以比成本低的价格打倒同业,然后再提高价格,以便垄断市场利益——感到非常愤怒。像这样的干法只是搅乱业界,妨害社会健全发展,根本不是正确的生财之道。因此,松下电器每次的定价,都是依照成本,加上一定的利之后才确定。
松下先生认为不计成本的价格战会造成行业的恶性竞争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几次经销商要求降价的情况下说服众人坚持合理的价格卖出。避免打价格战引发恶性竞争,当下虽然还能看到,但已经成为众多行业的共识,松下先生能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看法实属不易。这也是一种正确的商品观,一分价钱一分货,好的商品一旦确立合适的价格在成本没有降低之前就不要轻易的降价。
第四个是松下造收音机的故事,当时的收音机故障率不断,作为行外人的松下一心要造出不出故障的收音机,这在当时的行业内的有经验的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可就是凭着一定要做出来的信念,松下不仅造出了故障率极低的收音机而且一帮外行人三个月造出的产品还赢得了当时的收音机比赛。这件事让我从新审视“经验”这两个字,有时候经验是好的能帮助你解决难题,可是当你否定一件事,认为它不可能实现的时候要小心是不是你的经验阻碍了你的想象,限制了你的手脚。
最后一个让我有感触的地方是为了应对经济不景气产品滞销很多企业不得不裁员,松下先生却采取了生产额减半但员工一个也不许解雇,工厂勤务时间减半,员工要全力销售库存产品,这样一来,由于员工的倾力推销,不但没有滞销,反倒造成生产量不够销售的现象,创下公司历年来最大的销售额,解决了公司的危机。转变思路这一点让我尤为佩服,值得当下处于不景气时期的企业家们参考。
另外松下先生对紧缩政策的看法半个世纪后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一般的社会人士,都跟随着滨口内阁的紧缩政策,停止了脚步,以致经济愈来愈萧条、困窘情况愈来愈糟糕。政府各机关都把文明的宠儿——汽车停用,以身作则,为民表率。劝导社会大众配合政府的紧缩政策,一切节约,共度难关。可是,大企业、工商大财团跟随政府实行紧缩政策,不但不能解决经济不景气的危机,反倒造成经济萧条,收支愈来愈不平衡,也促使失业率增高,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大家都不盖房子,木匠就没有工作做,只好游手好闲过日子,成为政府“紧缩政策”下的牺牲品。
依我的常识,我认为站在指导地位的人,应在此时刻,分秒必争地为使日本繁荣而卖力才对。为了要达到繁荣的目的,应该要“活动,再活动”本来走路的地方,要改骑脚踏车;本来骑脚踏车的地方,要改开汽车,藉此提高活动效率。东西用得愈多愈好,这样才能促进新旧产品的更新循环,工业技术才会更加提升,才能消除不景气,实现繁荣日本的目标,国民才会有朝气、有干劲,国家才会富强。然而,政府所采取的紧缩政策,却造成相反的结果。”
《松下幸之助自传》这本书让我受益良多。多读书,读好书。学习才能进步,今后要多读书,养成勤读书的习惯才行。
阅读《松下幸之助自传》,通过一张张书页,看到和学习松下的经商战略和心得,那些都是宝贵的财富。这本书开头有总结的松下经商战略30条,语句简短,却意义深厚,从理论层面为经商和销售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作为一名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也有很多地方涉及到相关内容,因此熟读《松下幸之助自传》,并且将书中松下总结的那一套经商方案与理念学到手,在我看来是至关重要的.。
这本书通过小说自传体的形式,从松下小时候的成长经历说起,到后来踏上经商发展之路,每一次的经历都充满了励志的意义。《松下幸之助自传》这本书在如今企业市场上,更成了一本必读的经典书目。这本书除了叫自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自来水哲学”。水的性质我们都知道,以柔克刚,上善若水,而自来水哲学更是从商业领域说明了更深层次的道理,从松下电器、松下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上有别具一格的表现。松下电器早就成了闻名世界的品牌,而它的经营成功与发展离不开松下的一套经营理念。
松下幸之助的成功案例很多人都已耳闻,可是那只是表面的,真正通过现象看本质,松下幸之助在本书中所总结的经商理念与经营策略,似乎才是更吸引人、更值得人们去学习和思考的。
在关于市场的日常工作中,我认为无论是在策略、文案的计划和把控方面,还是针对于市场销售与项目开发方面的工作,我都应该从宏观角度上着眼去看。正如同松下幸之助在书中提出的那样,“商品排列得井然有序,不见得生意就好;反倒是杂乱的小店常有顾客上门”,又如“销售前的奉承,不如售后服务”等,这些最通俗易懂的道理倒是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比如在进行新的房地产项目开发之前,应该对市场调查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把握好关键点,是销售,还是售后,经商虽有策略,但是脚踏实地为顾客服务,才是经商发展的硬道理。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或许商业的形式千变万化,商业项目层出不穷。但是我们只要抓住最关键的东西——明白!
一直听说松下幸之助的大名,却不曾确切了解其人其事。读了这本简写的传记,才算对幸之助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对松下的精神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身为中国人,尽管对日本这个民族有着不可变更的偏见,但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存在着很多我们所不及的地方,他们那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令人惊叹。
出身平民,似乎是大多数伟人所具有的条件,幸之助亦是如此。自9岁起就因家境贫困而不得不到离家很远的一家火盆店当学徒,尽管要忍受思亲之苦,遭受老板的责骂、鞭打,备受寂寞的煎熬,但他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而且得到了老板的信任和赞许。
从小,他就听从父亲的教诲:不要怕做事,做事并不吃亏。若小事都做不好,老板是不敢把大事交给你去做的。因此,他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时,即使只做招待客人,跑腿买烟的工作,他也会动脑筋,尽力做得更好,正因为他能把老板交给的每件小事都做得漂亮,他才会得到老板的信任,获得做大事的机会。
勤于动脑,不断创新,可以说是幸之助成功的关键之一。他总是能够将别人想不到或不愿意去想的东西进行改良,不仅造福百姓,自己也从中获利。只一个小小的手灯,他就改良了两次,并且都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自己的事业也得以发展壮大。在他得痨病期间,为了节省体力,他开动脑筋,用轻松便捷的方式去完成同样的工作,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获得了休息的时间,又完成了老板交给的任务。可以说松下是用头脑治愈了可怕的痨病。在他自己开厂期间,他也是因为勤于动脑,不断创新,才出奇制胜,使一个三人家庭式小作坊逐渐成长为世界顶尖级的现代化大企业。
有毅力,能吃苦耐劳也是松下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即使从上辈人手中接管一分产业,将它经营好尚且不是件易事,更何况是从一贫如洗,白手起家呢?松下就是在逆境中一点点的挣扎成长起来的。从一个小小学徒到自己办厂,从一个三人小厂到世界级企业,这些成就是他凭着超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换来的。在机会来临前,他也曾去水泥公司当过搬运工;在战后被a级驱逐时,他坚持不懈地申诉,在大阪至东京间往返跑了上百次;在公司销售出现问题时,他于70岁高龄再度出山,帮助公司度过了危机。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他都能够坚定信念,泰然处之。
拥有诚信的高尚品质是一个企业持久发展,拥有良好信誉的保证。松下在很小的时候就因诚实而受到老板的喜爱,今后的工作中更是诚信待人,言出必行,得到合作伙伴、公司员工、以及社会的充分信任,创造了商界一个又一个奇迹。在他资金困难时,正是因为他的信誉很好,再加上用实力说话,他总是能够得到想要的贷款或预支货物,为他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动力源泉。
松下取得巨大成就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反省自己的不足。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无论是长辈还是晚辈,无论是上司还是下属,只要他们有长于自己之处,松下都会以他们为师,向他们学习。山本算计了他,他却从山本身上学到了三个做生意的要点:
一、做生意讲究出奇制胜;
二、注意用人;
三、对自己的权利,不可手软,要寸步不让。
松下真可谓吃一堑长三智啊!松下取得的成功让所有人敬佩不已,松下自己也认为自己确实做得不错,渐渐不免有些骄傲情绪,尤其是成为总经理之后,更是主宰着下面成千上万的员工,地位与荣誉使他逐渐忘记了谦逊。但他很快从这样骄傲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因为他是一个善于反省自我的人。在找回谦虚之后,他又有了一个更大的飞跃,取得了更多人的尊敬。
松下在晚年时对自己的人生态度做出了总结:
第一、人应该具备服务及贡献社会的精神,仅仅为着个人而工作和生活,这种思想就太狭隘了。
第二、要做一个对工作富有热情和热心的人,如果对工作和生活抱着冷漠的态度,其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
第三、碰到困难时不要太悲观,要坦然面对逆境,千方百计去争取最好的结果。
松下幸之助一生经商70多个年头,经历众多坎坷周折,但是这位商场上的阿修罗,终于坚持到最后,实现了自己“经世济民”的理想。这本书刚刚开始读,对松下幸之助本人谈不上太多的了解,但是依然有许多感触,在这里分享一下。
为什么读这本书?我想原因在于松下的成功,也在于他的坚韧耐久,在于他的厚重的商业积淀,甚至在于他平实的文字。他的自序里有立花大龟师-父对他的评价:“他是抱着崇高理想的一个人,对于任何困难险阻,都能泰然处之,并以积极坚强的忍耐力,加以克服解决。”其实每一个干事业的人多少都有这样的品质,关键只在于他是否选择了一个正确的事业以及他是否以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