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寄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课前热身:(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学们,加油!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1、简介作者:
李舵,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傣族人。原名孟克勤,内蒙莫力达瓦旗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北京第101中学高中。历任北京重型机械厂工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北京文学》副主编。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重担》、《光明在前》、《带五线谱的花环》、《香水月季》、《不眠的春夜》、《雪花静静地飘》,评剧剧本《红凤》等。短篇小说《愿你听到这支歌》获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电影文学剧本《李四光》、《沙鸥》(合作,已拍摄发行)分别获1979年、1981年文化部优秀电影奖。
2、背景简介:
“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梦。但是,不亲自住到傣家的竹楼里,和他们共同生活的话,就很难体验到它特有的风情。”李舵这样说。本文是他游览了美丽的西双版纳后写的,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的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3、题解:
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法:上网查阅西双版纳的资料,了解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抓特征写景法:抓住景物特征,以小标题的形式描写景物,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鲜明。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3 、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写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重点)
一、 情境导入: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美丽”一词就和西双版纳连在了一起。西双版纳的人总是骑着大象在乡间行走,那里的傣族人不分白天黑夜地跳舞,那里白天是节日,夜晚是欢乐的海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西双版纳。
二、明确目标: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
聚焦目标一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澜沧( ) 傣家( ) 蕨菜( ) 村寨( )
一缕( ) 藤萝( ) 缅甸( ) 焚香( )
2、 ,解释下列词语。
斑斓:
心驰神往:
轻描淡写:
善男信女:
得意洋洋:
聚焦目标二:
3、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的西双版纳的哪些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观和质朴淳厚的民俗风情。
聚焦目标三:
4、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课堂因你们思维碰撞火花的闪现而精彩!)
(三)展示讲解 (抓机会,显风采,课堂因你们的展示而活力四射!)
(四)课堂小结:(请将你探究过程中的感悟或收获总结一下,与大家共享。)
延伸训练:(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做得好又快!)
必做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镶嵌 涮洗 一簇 祈求
焚香 竹篾 斑斓 蕨菜
(1)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只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2)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3、请仿照“这次,我终于飞到了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概括你游览过的一处名胜的经历。
选做题(恭喜你!顺利完成本节课任务!你是最棒的!)
作者在文中写道“当我来到傣家做客时,热情好客的傣族人又是杀鸡,又是宰鱼,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我”,表现了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在我们已学过的古诗文中也有不少表现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句子,请写出其中的一句。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运用小标题构造文章的方法。
2、理解课文对照的手法的运用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1、学习用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断、用小标题来构造文章。
2、理解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1)课型:诵读、合作研讨
(2)教学思路:听读、朗读、研读重点段落,感知课文
1、教具学具:投影仪、收音机、图片
2、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情境导入:
看图片让学生猜出图中的地方。
二、课前热身
1、由学生来介绍作者的情况,教师补充总结
2、检查预习(学生上台板演)
(1)给加点的词注音(投影):沧篾剁饰嵌棰涮
(2)解释一些关键的词语:心驰神往轻描淡写妩媚装饰镶嵌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听录音机读
(教师总结朗读的方法,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句,教师采用领读的方法)
(4)四边互动
互动1:开头一段有何作用?哪些动词用得十分传神?(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第一片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热带雨林图?(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3:第二个片段是怎样描绘竹楼外形的?又是如何描绘傣族老人的?(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4:“悠悠野x谷”从谋篇布局来看有什么特点?(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5:野象经过驯化,能为游客表演节目,反映了什么?(学生答,教师总结)
四、达标反馈(投影显示)
1、做练习(投影题目):
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2、做课后练习一
五、学习小结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一节课讲的内容,提问叫学生回答
二、四边互动
互动1:作者是怎样描绘傣族人民打谷子和傣族女人在水中嬉戏这两幅风情画?(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笑对生与死”这一片断里的几段话对人生有什么积极影响?有没有消极的方面?(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3:文章五个片断,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具有哪些特点?与总标题有何关系?(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4:课文是怎样运用对照手法的?有何表达效果?(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5:举例说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点。(学生答,
三、达标反馈
1、小标题有什么特点?
2、仔细阅读投影的句子,品味其中的含义。(投影)。
四、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实践探索(找一篇反映山水风光的文章来阅读理解)
附:板书设计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
高高蓝天树(自然景观)
竹楼映蓝天(自然景观)
悠悠野x谷(自然景观)
妩媚傣寨水(人文景观)
笑对生与死(人文景观)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独学:自读课文,阅读课文。
1、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澜沧()傣家()蘑菇()橘园()蕨菜()。
村寨()竹篾()竹笋()一缕()藤萝()。
贿赂()勐()斑斓()戏嬉()妩媚()。
一簇()缅甸()焚香()祈求()。
2、在横线上填上词语。
1)整个心神都奔到向往的地方,指一心向往。
2)长久,遥远。
3)姿态美好可爱,多形容花木、女子等。
4)灿烂多彩。
5)佛教用语。指信仰佛教的人们。
3、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李舵是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他所写的《愿你听到这支歌》曾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作品简介。
《美丽的西双版纳》选自《大自然探索》第三期,有删改。本文描写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对学。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3、品味语言。
(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4、学习对照手法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4.对照手法的使用。
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加强朗读,通过读,了解文章内容,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进一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注音写字:
澜沧( )江 蕨( )菜 竹篾( ) 剁( )菜
妩( )媚 雪茄( ) 贿赂( )( )
心( )神往 五彩斑( ) 轻描( )写
2.读课文,用一个词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
活动一:细读课文, 分析内容。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活动二: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西双版纳五幅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活动三:西双版纳的景色美,作者的语言更美。试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词语,并分析。
活动四: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活动五: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我们已充分领略,现在由你来当导游,带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来畅游一番西双版纳,你会推荐哪个景点?打算怎样介绍?试试看。
1.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
2.使用第一人称
1.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
(1)河底有很多的石头,我走得东摇西晃,歪来歪去的,脚下一滑,( )( )没有摔倒,拖鞋( )从脚上滑落,漂走了。
(2)这天上午村里的几个朋友帮着他把谷子收回来了,中午( )他请客,买来烟酒和肉,( )自己家的地里摘来新鲜的蔬菜,鱼( )是从自家鱼塘里打的, ( )( ),这么丰盛的一顿饭( )没花多少钱。
2.改正下面句中的错别字。
(1)没有看到野像,也不仿看一场免费的大像表演,那正的是很有趣的场面。( )
(2)大慨是因为手中那块甜如密汁的热带菠萝的吸引,表演一结束,一头大像直接匆我就过来了。( )
(3)在装设得五颜六色的塔身上,襄嵌着许多小镜子。( )
(4)泰家人对关系他们生存的水的爱护可见一班。 ( )
必做题:
请你做一名导游,就当地最著名的景区写一篇导游词。
选做题:
以“西双版纳风情”为题,摘录课内外有关读物。制作小卡片。
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从文中了解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
一、导入:
1、媒体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
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二、第一板块,感受美。
1、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2、浏览课文,神游版纳,结合有代表性的图片,以“《》美在……”说说版纳的美。
三、第二板块,品味美。
1、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
3、小组合作交流,点击媒体显示的每个画面,让学生在想像中与作者同游同赏。
4、深入探究:人文景观的美。
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2)、语文活动:走进西双版纳傣族园。
要求。
a、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
b、注意使用第一人称。
四、第三板块,表现美。
播放影片,结合影片写一写版纳的美。
要求:写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六、结束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
七、布置作业:积累美言。
(1)、说说你最喜欢的词语。
(2)、记住你最想记住的句子。
语文课上让学生把所找的资料交流一下,是要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的。这不是像常识课一样介绍一个科学原理,也不是像地理课那样把当地的一些特点来说一说。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时,我也让学生们课前去找有关西双版纳风土人情的资料。学生们找来了厚厚的一叠,怎样把手上的资料用到位呢?我在教学第四节有关动物的部分用到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用“我来到了西双版纳,我看到了()。”的句式来介绍西双版纳的动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练习。课文本身的语言较为生动,写出了很多动物的特点,学生在熟读之后,可以把这些语言用上,化为自己的。如果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把自己找到资料用上。这是一个搜集、提炼、处理、表达的综合过程。这样寻找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语言文字训练也有了,可谓一举两得。
而后面结合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选择一点来说则自由度比较大。学生少则说一两句,多则可以说清一个特色也是很不容易的。
发挥手中文本及资料的最大效益是一件很巧妙的事,值得我们用心去思索,不断去实践。
文档为doc格式。
【原文】。
西双版纳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
走在林间,如果你觉得口渴,这里有“天然水壶”。吹下一根叫“扁担藤
......试读结束,免费注册后可下载完整电子版(2023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反思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15篇).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