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对游记很陌生,但通过对本单元课的学习,对游记这一题材有了一定的了解,能流畅的使用导游词向游客介绍景点,学会了如何当一名很好的导游。虽然平时锻炼的机会很少,但通过课文文本的学习,学生也不胆怯了,变的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学生由口头表达转为书面表达的训练,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中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
2、学习文章巧妙的布局,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景物。
3、锻炼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预习、展示、拓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文章的内容、写法进行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描述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自然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习导游词的写法,小标题的运用。
2、品味并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人文美,培养审美情趣。
上课开始,我讲述了关于泼水节传说的故事,目的之一:激发兴趣:之二:为后面讲解傣族人对待水的态度蓄势,提供铺垫。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牵出神奇秀丽心驰神往这条明线后,再要求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版纳的美。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
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地体会热带雨林的特点,其中穿插对照手法是为了点明西双版纳的神奇的特点。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观的美,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傣族的风俗文化,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的美。
出示西双版纳代表性景观图片,配葫芦丝乐曲。增加感性认识,结合课文内容深切感受西双版纳之美。
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总是浓的化不开的碧绿。
美在水,无论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软软地淌,娇娇地流。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图片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比播放,为了唤醒同学们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提示:你从傣家人对待水的态度中感悟到了什么,我们如何看待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话题。
表达:亚马孙热带雨林已经遭到破坏,美丽的西双版纳未来的命运如何?(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一段感悟性的文字表达你对“美”的理解。
设计意图:我认为一切的美都先源自人的心里,美先在心里才会在眼里。真正的美是心灵美,是善良,是真诚的态度。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是我上完可以后的深刻体会。课堂最后以不圆满结束,前一节课安排见学生时我已预料到。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客观原因:
1、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课文,对内容较陌生对西双版纳没有一点积累和印象。
2、由于对信息把握不准,我按第二课时准备的学案。
3、我所抽的班级没有固定的小组,上课前才临时分的导致课堂效率过低。
主观原因:
1、个人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
2、对学案式的精神理解不到位,没有坚持在课堂上使用。
3、备课过于注重实效,对学生能力估计不足。
总之,这次任务完成了,无论结果如何我尽力了。在这过程中我收获的不只是失落更有深深的教训,有对今后教学的思考。至少,这个过程中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我完成了一次“寻美”的历程,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许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也是做语文老师的幸福。
去年我们曾去贵州,一睹闻名遐迩的黄果树瀑布。
驱车来到山脚,便开始徒步进山。脚下踏着粗糙的石砖,道路两旁的古木藤蔓交叉错杂,长长的枝条遮住了天空,枝叶的缝隙中能够依稀看到支离破碎的天,阴沉沉的,透不出一抹阳光。
随着脚步渐渐沉重,视野开阔起来,可是隔着山石树林,望不到心心念念的瀑布。顺着小道继续向深山走去,静谧的森林渐渐变得热闹起来,依稀听得到隆隆的水声,仍不见瀑布,我迫不及待地加紧了脚步。
最终走到了尽头。
眼前是一片悬崖,并不陡峭,石坡缓缓的,优美的弧度上生着许多矮小的苔藓,绿油油的一片。我疑虑着这光秃秃的山崖上如何生发出蓬勃的生机,抬眼一看,霎时屏住了呼吸——滚滚湍急的水流从头顶的悬崖上一泻而下,迸溅出一串串银色的水花,迅速腾起的水雾齐齐扑向对面的崖壁,不断向上,滋润着大片动人的绿色。
望着瀑布,久久地出神。隆隆的水声充溢着双耳,朦胧的水雾浸润着心田,我禁不住深呼吸,想把这样清凉的感觉牢牢锁在肺里。
倏忽间,灰蒙蒙的天缓缓裂开了一道口子,漏出了里面炫目的阳光,一缕、两缕、三缕……万丈金光投射下来,洁白如雪的水雾渐渐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像是跃着美丽音符的五线谱,这是一道绚丽的虹!她不像一般的彩虹那样可爱娇俏,她生于宏伟的瀑布,四散的是勃勃的生机。她是一河七彩的水,一向向上,直通天际。
这应是最美的遇见,又像是一次重逢,在这灿烂的光辉下,我迫不及待地去追寻属于自我的光芒,渴望同她一齐向上,折射出独特的光彩。期待着,如虹般灿烂夺目。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4、对照手法的使用。
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加强朗读,通过读,了解文章内容,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进一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注音写字:
澜沧()江蕨()菜竹篾()剁()菜。
妩()媚雪茄()贿赂()()。
心()神往五彩斑()轻描()写。
2、读课文,用一个词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
活动一:细读课文,分析内容。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活动二: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西双版纳五幅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活动三:西双版纳的景色美,作者的语言更美。试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词语,并分析。
活动四: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活动五: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我们已充分领略,现在由你来当导游,带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来畅游一番西双版纳,你会推荐哪个景点?打算怎样介绍?试试看。
1、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
2、使用第一人称。
1、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
(1)河底有很多的石头,我走得东摇西晃,歪来歪去的,脚下一滑,()()没有摔倒,拖鞋()从脚上滑落,漂走了。
(2)这天上午村里的几个朋友帮着他把谷子收回来了,中午()他请客,买来烟酒和肉,()自己家的地里摘来新鲜的蔬菜,鱼()是从自家鱼塘里打的,()(),这么丰盛的一顿饭()没花多少钱。
2.改正下面句中的错别字。
(1)没有看到野像,也不仿看一场免费的大像表演,那正的是很有趣的场面。()。
(2)大慨是因为手中那块甜如密汁的热带菠萝的吸引,表演一结束,一头大像直接匆我就过来了。()。
(3)在装设得五颜六色的塔身上,襄嵌着许多小镜子。()。
(4)泰家人对关系他们生存的水的爱护可见一班。()。
必做题:
请你做一名导游,就当地最著名的景区写一篇导游词。
选做题:
以“西双版纳风情”为题,摘录课内外有关读物。制作小卡片。
4、深入探究:人文景观的美。
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2)、语文活动:走进西双版纳傣族园。
要求。
a、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
b、注意使用第一人称。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运用小标题构造文章的方法。
2、理解课文对照的手法的运用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1、学习用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断、用小标题来构造文章。
2、理解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1)课型:诵读、合作研讨。
(2)教学思路:听读、朗读、研读重点段落,感知课文。
1、教具学具:投影仪、收音机、图片。
2、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情境导入:
看图片让学生猜出图中的地方。
二、课前热身。
1、由学生来介绍作者的情况,教师补充总结。
2、检查预习(学生上台板演)。
(1)给加点的词注音(投影):沧篾剁饰嵌棰涮。
(2)解释一些关键的词语:心驰神往轻描淡写妩媚装饰镶嵌。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听录音机读。
(教师总结朗读的方法,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句,教师采用领读的方法)。
(4)四边互动。
互动1:开头一段有何作用?哪些动词用得十分传神?(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第一片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热带雨林图?(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3:第二个片段是怎样描绘竹楼外形的?又是如何描绘傣族老人的?(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4:“悠悠野x谷”从谋篇布局来看有什么特点?(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5:野象经过驯化,能为游客表演节目,反映了什么?(学生答,教师总结)。
四、达标反馈(投影显示)。
1、做练习(投影题目):
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2、做课后练习一。
五、学习小结。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一节课讲的内容,提问叫学生回答。
二、四边互动。
互动1:作者是怎样描绘傣族人民打谷子和傣族女人在水中嬉戏这两幅风情画?(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笑对生与死”这一片断里的几段话对人生有什么积极影响?有没有消极的方面?(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3:文章五个片断,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具有哪些特点?与总标题有何关系?(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4:课文是怎样运用对照手法的?有何表达效果?(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5:举例说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点。(学生答,
三、达标反馈。
1、小标题有什么特点?
2、仔细阅读投影的句子,品味其中的含义。(投影)。
四、学习小结。
内容小结: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实践探索(找一篇反映山水风光的文章来阅读理解)。
学习目标: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学习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学习难点:从文中了解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美丽”一词就和西双版纳连在了一起。西双版纳的人总是骑着大象在乡间行走,那里的傣族人不分白天黑夜地跳舞,那里白天是节日,夜晚是欢乐的海洋。下面就让我们在葫芦丝深情委婉的旋律中欣赏西双版纳的风光。
1、媒体展示图片、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
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去赞颂,今天我们就随少数民族作家李舵一起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去领略西双版纳的美丽,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
二、第一板块,感受美。
1、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浏览课文之后的感受。
2、自主思考:你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并找出你最喜欢的词和句子,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人文景观注意引导学生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
(1)介绍泼水节的知识。
五、小结:正如同学们了解到: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望天树”景区,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傣族人都住在竹楼里。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五月份,是傣族人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的风情画,傣族人笃信佛教,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西双版纳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六、结束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
七、布置作业:久违了,西双版纳,课下,就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尽情地歌颂西双版纳,写下对西双版纳的向往吧。
内容预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